大理市扎染技艺:非遗传承助力亿元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在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56岁的白族妇女段丽兰正在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里专注地扎制棉布上的纹样。她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扎染,没想到如今这门老手艺让她在家乡挣到了一份可观的收入。段丽兰说:“我在村里就能挣到钱,真是没想到!”
不仅是段丽兰,90后的村民李建叶也在扎染博物馆找到自己的舞台。去年她选择回乡,负责博物馆的讲解和扎染工艺品的销售,月薪超过4000元。随着扎染工艺的复兴,一根针、一根线,正织就大理乡村的富民之路。近年来,大理市以非遗技艺为纽带,致力于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
在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表示,过去扎染只是村民生活的必需品,婚嫁、出生等场合用的都是自家扎染的布料。如今,扎染工坊不仅吸引了大量体验者,还发展成集生产、培训和研学于一体的文化基地。他创办的璞真扎染工坊,每天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次,年接待研学体验游客超10万人次,扎染的热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
段树坤的扎染工坊长期雇佣50多名固定员工,带动周边2000多名兼职工人灵活就业,每年支付劳务报酬超过200万元。这一切得益于大理市精心培育的“大理白族扎染技师”省级劳务品牌。市人社部门把非遗技能培训作为帮助群众就业的重要抓手,开展了40多期扎染培训,培训超过2000人次,其中包括700多名脱贫劳动力。
大理市人社部门通过“邀请大师授课+免费培训+灵活接单”的模式,确保培训效果。市场需求为导向,分层次进行基础培训和提升培训,不断强化技能水平,提升就业稳定性。2023年以来,从事扎染的从业人员已达6000多人,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实现就业增收2.16亿元,品牌经济规模达7亿元。
在大理市的吊草村,类似的“指尖致富”故事也在上演。大理彝族服饰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瞿标祥带着村民们赶制发往欧洲的编织手串。过去,村民们掌握的刺绣和编织技艺并没有换来收入,如今在传习所的支持下,村民们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还能在家中灵活就业。瞿标祥表示,70多名工人在家加工,每人每月能挣近3000元。
传习所通过挖掘彝族服饰中的结绳工艺,简化传统刺绣针法,对本地妇女进行系统培训,让她们能够更快参与订单生产。如今,该传习所已培训800余人次,带动固定就业45人。瞿标祥还创立了“结绣门”品牌,将结绳首饰和刺绣服饰远销海外。
大理市人社部门结合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灵活就业技能培训,并为有创业意愿的村民提供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大理市已发放“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239户,共计5358万元,带动上千人就业。大理市的技能人才培养覆盖扎染、刺绣、黑陶、茶叶等多个领域,为手工技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大理市的扎染产业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扎染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富裕生活的象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